论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建构
2015-03-09

齐玉龙1,杨秀木2

1.安徽省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蚌埠医学院护理学系;蚌埠,233030

 

摘要:通识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表达的是“本真教育”的本质。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重视通过通识教育构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我们要从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人文关怀精神构建的成功经验,重视培养师生双方的人文意识,提升师生双方的精神品味,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四个方面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教育;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精神

 

通识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表达的是“本真教育”的本质,旨在促进生命个体的人文发展,是关怀“人的成长”的教育,是教人如何更好地“活着”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未来10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也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对国家、社会、事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在道德上和对美有鲜明的辨识力;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思维的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使得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一种启发心智、唤醒心灵的教育,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八大报告中则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重视当代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建构。

1.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实践

1.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 和“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把“liberal education”翻译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其起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所倡导的自由教育[1], 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一般将通识教育理解为:引导人们追根溯源、求真问因,让人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思考生存之目的、生活之意义与生命之价值的活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2]。

通识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教育理念,以“人”中心,其实质是让学生“成人”的教育。通识教育不是“实用”取向的教育理念,也非宣扬教育目的的抽象性,更不是脱离教育的现实,而是为了坚守教育的本质。不管时代怎么变化,社会如何发展,以及对于培养什么样的

人具体规定如何改变,但作为通识教育总的目的,本质上要体现的是教育的不变性、稳定性、抽象性和超越性。通识教育不是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有用的工具来培养,而是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健全的人”来培养。

任何专业或任何非专业的人才首先都是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有知识、有智慧、有教养的人,也就是高尚的人、完全的人,也就是相对完美和完善的人,即“健全的人”,“有生命力的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而不是“机器人”、“工具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如果把通识教育比喻成人的血液,那专业教育就相当于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导。

作为一种教育实践,从表现形式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从内在价值追求看,它的理想状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相互促进,以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具有共同目标指向。从宏观意义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境界。而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它应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2]。

总的说来,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内容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是基本价值教育,是一种理念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人”的教育。如果说,专业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那么通识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情感与意志,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与本领。就通识教育的价值、道德、情感与意志的这一角度而言,通识教育给予人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这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3]。

1.2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实践

从我国现代大学建立开始,就树立了通识教育的理念。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文理兼习”之教育理念;20世纪30年代清华的梅贻琦先生提倡“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之教育理念。建国后,高等教育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取消了美学、伦理学课程,消减了史学、古典文学课程,变形了哲学、文学课程等,实行专业化学院的道路,以培养当时急需的实用化、专业化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内教育界逐步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极大地推动了通识教育在全国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并于1999年建立了一批以人文学科为重点建设内容的文科基地。 

就当下大学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受到极大关注,国内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课程的学分基本都达到30%左右;修习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讲座、讨论、小论文等形式。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在在不同的大学各不相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即“全人”)[4];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在于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4];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在于培养“有教养及文化的人”[5];在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是达到“人之觉醒”的教育[6]。目前国内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改进问题,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美国大学把通识教育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主修课和辅修课的补充课程,每个大学生都有共同的基本知识必须学习。德国的大学基本上不存在现代美国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开放性程度很高,大部分的课程是让学生自由参与和选读;另外安排演讲等。英国剑桥大学前校长曾说:[7] “德国人相信参加研究工作本身就是通才教育,当学生注视着教授探索新知识时,就可以领悟一些新颖的思维方法。”英国的大学教育继承了纽曼、赫胥黎等人的关于自由教育的思想,主要关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其课程中并没有规定明确的通识教育的内容。一些英国大学对外宣称:“通识教育能够通过关注狭窄专业的研究者辅导下的深度学习来实现[8]。

2.人文关怀精神的内涵

2.1什么是“人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狭义上说“人文”主要的含义就是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最基本的规划和秩序;从广义上说“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英大词典》中说,西方的“人文”-humanity,主要是指人性、人类、仁慈、人道、博爱等。当今高等教育所讲的“人文”,就是指追求健康进步、坚守道义和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就是尊重人权与个性、维护自由和平等,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及爱护和关心人类的文化。所以可以说,“人文”就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去认识人、认识社会和世界。“人文”是根植于内心的养成,是一种自觉意识;在高层面上,“人文”关乎一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层面上,“人文”就在寻常的生活中,在人性的内涵中。“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规范,不能脱离人文精神谈人文,“人文”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精神”。

2.2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就是指对人的关怀,就是怀着人文情感去关怀人、待人处事,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对人和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权利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爱护、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具体地说,也即是对人类现实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特别是对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

2.3什么是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领地的守护,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性、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关照,就是人与人类社会最本质的属性。实际上,“人文关怀精神”归结为一点,就是着重强调“人之所以为人”、“人应该怎样活着”的自觉意识。具体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3.1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

人不仅仅是“自然物”,还是区别于植物、动物并高于它们的独特存在。人有智慧、有语言、有思维、有技艺和发明才能。人从自然中凸显出来。以人为本精神意味着人既不是机器,也不是机器的附庸。

2.3.2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人既与物、神相区别,则进入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之中。在社会结构中,个人不是法律、权力和社会制度的被动产物,而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人。这种主人身份表明,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可以选择民主政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反对人身依附,倡导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

2.3.3完人理想

人与人不一样,那么,哪一种人能较好地体现人的本质,有否一个理想的人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今中外都存在完人理想。从古罗马西塞罗时代的雄辩家,到古代中国的圣人、君子理想人格;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冒险家、巨人,到科技时代知、情、意全域发展的人。“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其内涵日益丰富,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去努力。

2.3.4人的精神文化品格

人文关怀精神是一种高度的道德操守,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信仰主义的宗教精神。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3.通识教育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建构

通识教育是一种特别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它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传统的熏陶。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只流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就可能陷入洞穴思维之中,是难以理解人生深刻内涵的。因为如何做人的问题,不能仅靠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所以提倡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坚持人文教育的表现。通识教育所要求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综合能力、学习方法、道德品行的培养与熏陶[3]。

“通识教育”之“通”即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要能够相互融合,遇到问题时要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野进行思考。因此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训练要求进行融合,将所有这些学科的能力综合而成一个整体,主要是人文精神,体现的主要是人文关怀。在全世界大学中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典范。这些课程设置的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拓展人文视野,增进人文关怀,培养“有教养的人”,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特别能容纳人文的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品格是关注人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大学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然而,建国以后,学习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忽视了通识教育,即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目前国内学者们最担忧的的一个问题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我们所期望的大学教育是由人文关怀精神引领,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在通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的建构。

3.1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人文关怀精神构建的经验

最近20-30年来,美国的教育专家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反思不断增多,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缺乏内在整体性和连贯性,师资水平不高,学生兴趣不浓,受到市场和就业因素的冲击等。英国的大学,我们前面也提到,基本不存在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却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着通识教育或自由教育的目标和理想。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时问题,与英国相比较,我国一般综合性大学周平均学时在20小时以上,英国不同学科每周上课时数:社会科学9.9小时,人文学科10.1小时,理论科学为17.4小时,应用科学为19.9小时,医学为21.6小时。牛津大学具有三科专业特色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PPE)的时间分配是:每周6-8小时讲课,每学期8-12次辅导课,每学期4次实践课,其他时间学生自己自由支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产生新的思想[9]。

3.2重视培养师生双方的人文意识

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意识,首先要培养大学教师、管理者的人文意识。大学教师和管理者如果没有真正理会人文关怀精神的特性及其教育的特点,就容易使通识教育变为“数学式”、“工程式”教育。通识教育由此被工具化、技术化[10]。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不在于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强调知识视野的平衡性、通达性、圆融性,做到不偏不倚、胸怀广阔、志存高远,这种特质所表现的就是人文意识。

“士先器识,后通文艺”,通识教育强调”器识”而不在”文艺”;另一方面指”人文素养”,即一个有教养的人,通情达理的人。人生活在三个维度之中: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亦即人对物的关系);人对社会的态度(即人际关系);人对文化价值、对神、对天,以及对生命的态度(即人对于自我的关系)。通识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人的自觉及对真、善、美、爱与自由等人文价值的一种觉醒。“人对于自然的态度”维度而言,要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器量,爱护自然环境,热爱自然环境,深刻认识到“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道理。“人对社会的态度”的维度上,要坚守“己不所欲,勿施予人”的做人处事原则,尊重他人,尊重社会,通情达理,常为他人着想。“人对文化价值、对神、对天,以及对生命的态度”的维度上,要坚持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生命友好相处。

3.3提升师生双方的精神品味

中国古人曾说“格物亦须积累涵养”。毛泽东早就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断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为兽性或动物性。现实教育中,我们忽视了精神品味的培养,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学生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更好地记住各种理论和知识。海德格尔曾说[11]:“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对于‘人是什么’知道的更少,知识越多,越疲于用脑,精神被掩盖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的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继续前行的软实力,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已成为更多人关注的课题,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方式,是引导教育主体和客体以改造主观精神世界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其不断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在其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自觉摆脱物的依赖;通识教育不断地赋予人以超越自我的能力,引导人的需要由物资需要向精神需要自然过渡,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追求,不只是停留在物质生活需求的层面,而是要对物欲性的日常生活进行精神的阐释和人性的提升,使日常生活不再充满“物欲”,进而成为一种高尚精神的投射、一种审美情趣的升华,一种理想人格成生的土壤。

通识教育所倡导的精神品格,有助于培养人的未来意识、批判精神,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不至于被物资所迷惑,失去自我。通识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通过独特的方式帮助教育主体和客体建立高层次精神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需要内涵。

通识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等高级精神内容,通过发展自身的需要体系,完善自身个性、陶冶情操、充实情感、提升精神品位,以扭转沉溺于物质文化中的“单向度的人”的片面、狭隘的状况,消除畸形病态的人格心理,促进人性的丰富和高扬。

3.4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

什么是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即以所有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本,而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本。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3.4.1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地位

以人为本就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是根本区别人与其它动物的标志,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人是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存的生存境遇,而是不断去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这种行为和意识的特征也称为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就是人的自我觉醒,是肉体存活基础上的“精神地活着”,是如狄尔泰说的“特殊个人发现其此在的那种方式和途径”[12]。

3.4.2充分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哈佛大学教授认为“既然没有一个人可以精通所有领域,每个人都必须信任绝大多数领域里造诣更深的其他人的意见。我必须相信我的医生、管道工、律师及无线电修理工等人的建议。因此,我特别需要有一种智慧,借以判断:谁是专家,谁是冒牌货,谁是水平较高的专家,谁是水平较低的专家。”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这一点旨在说明,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自然,把智力转化为成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这便是增强人的主体性。

通识教育的人文关怀取向,并非是向大学生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大学生,而是注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个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大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

通识教育强调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充实丰满的人生实践,确立独立自主的生命意识等,都是构筑独立人格的精神内涵[13-17]。通识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也在帮助大学生不断地过滤人格品质中那些依附性、保守性、被动性、狭隘性等消极因素,提升人格品质中优秀的元素,使大学生焕发出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通识教育在塑造独立人格方面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人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精神。

参  考  文  献

[1] 龙跃君.人性教育: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4,03:18-21.

[2] 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9,28(4):12.

[3]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

[4]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5] 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37-43.

[6] 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6.

[7] 杨春梅.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 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2):156-159.

[8] William Birch.The Challenge to Higher Education [M].Buckingham:SP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8:16.

[9] http://www.eng.cam.ac.uk/admissions/course/first _year2.html

[10] 别敦荣,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60-66.

[11] 海德格尔著,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01.

[12] 安延明.狄尔泰的体验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49.

[13] 刘旭,梁婷.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及实施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1:(4):15-19.

[14] 胡莉芳,王亚敏.理念和行为的矛盾与思考-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调查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1):8-12.

[15]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2.

[16]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10,28(11):13-15.

[17] 李梅.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11,28(11):13-15.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Qi Yulong1,Yang Xiumu2

1.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 of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2.Department of Nursing,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The logical start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people and it expressed the essence of genuin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i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Educator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We build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ways, drawing success experie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y, training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 enhancing the spirit taste bo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dhering to the school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general education;humanistic care;humanistic spirit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
电话0551-65872328    邮编:230088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