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简介
安徽新华学院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成立了素质教育办公室。为了加大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力度,2007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所,2009年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使研究力量得到了更好的整合,2011年“中心”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单位,培育期一年,2012年12月,“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继之,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一)总体目标
“中心”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思想,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的模式、途径、方法,力争把“中心”建设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辐射带动及咨询服务平台。
1. 坚持正确方向,围绕战略主题,建立健全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体系
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用五年的时间,构建并逐步完善包括大学生素质教育环境研究、教育本质与目标研究、教育内容研究、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实践环节实施研究、队伍建设研究、综合素质发展动态研究、素质评价研究和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特点等内容的素质教育研究体系。
2. 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应用对策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中心”围绕大学生素质发展及素质教育工作实际,突出应用对策研究,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争取在解决素质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提高决策服务上有所建树,在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欠缺的矛盾,把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这一关键,研究如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针对民办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握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同一性和特殊性,开展民办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与创新要求、民办高校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稳定工作等问题研究。
3. 发挥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应有功能
(1)学术研究功能。集聚省内外研究资源,集中力量,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发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辐射带动功能。通过研究与实践,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人才培养功能。通过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聚集、锻炼和培养了素质教育的研究队伍和工作队伍。
(4)信息交流功能。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和交流传递,更新观念,启发思路,交流经验。
(5)咨询服务功能。通过调查报告,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研究方向
素质教育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且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高等学校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紧迫需求,使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心”以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确立了以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首位,发挥主导性作用,是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水平,对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自2006年施行“2005方案”以来,“中心”结合我校大学生实际,与思政教研部结合组成了课题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研究内容上,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主题+专题+模块”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四大主题,十八个专题和四十六个模块,模块按照“学习包”设计,包含教学目的和任务、理论知识点、实践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参考资料目录、学习效果检测方法等,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目标上,以“真懂、真信、真爱、真做”为要求,确立了“认知目标、信仰目标、能力目标”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编写了并正在编写覆盖全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及活动设计;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2. 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方向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着眼于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研究,包括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思维方法教育等。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该方向研究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与培养活动为主要载体,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以“成长、成才、成人”为主线,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体的“3+1”素质教育模式。“3+1”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成长是根本,成才关键,成人是目标,素质拓展实践注重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已制订了《素质教育拓展课程管理办法》、《实践实训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等,并在校内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能力。在安徽省高校教学成果评选中,我校《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获二等奖。
3.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向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在素质,也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出点和落脚点。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发掘,主体精神得到弘扬,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并通过教育获得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本领,成为具有开创个性的优秀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方向以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研究为主导,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为研究重点,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成效为目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该方向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重点研究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使研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4.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方向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是国外大学,尤其是西方大学的传统。通识教育在国外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关注的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旨在为大学生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素养基础。本方向以英美两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兼顾研究其他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探讨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历史经验和不足,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大学生素质提供参考。
以上四个研究方向的确立,一是选择了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切入点,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策性研究;二是结合了高校工作的运行特点,有利于研究平台的建设和研究队伍的组织;三是开通了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