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野下创业文化的价值功能
张曼
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8
摘要:创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型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微观层面出发探讨创业文化的内涵,指出创业文化在造就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培育崇企重商的社会氛围、催生创业动机及创业热潮、促进创业教育及创业研究等方面的价值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微观视野 创业 创业文化 价值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文化生产力(或称文化经济力)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文化的价值功能日益彰显,其在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蕴含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力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创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制约着社会整体创业行为和导向,对建设创业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微观视野下创业文化的理论研究
对于创业文化的研究目前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部分。在微观层面上,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1934)提出,创业文化是由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组成的一个组合体,并且根据这些要素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特质:首创精神、风险倾向、创新能力、企业与经济环境关系的管理。[1] 经济学家Minguzzi 和Passaro(2000)认为,创业文化是由“文化储存”和创业者的“文化率”组成的。[3]其中,创业者的个体特质或者管理风格决定了“文化储存”,创业者的“文化率”意味着创业者的个体行为特征,并且由此来充实个人的知识技能和变革自己的开放意识。笔者认为,微观层面的创业文化主要指向创业者个体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层面,其辐射广泛,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共同作用于创业行为实践,决定创业行为效果。
二、微观视野下创业文化的价值功能
文化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整体。创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历史产物,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英国功能主义学派创始人Malinowski(1884-1942)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和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文化的功能就在于“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它能满足人的需要”。[4]从这个意义生发,创业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左右人们的价值选择、观念形态及社会倾向。创业文化植根于一个整体性的商业生态系统,通过整合社会环境、激发创业行为、展示创业成效,体现和推动着地方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造就了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法国经济学家Say Jean Baptiste(1767—1832)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5]英国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1842—1924)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6]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应该说,企业家并非一个职务,而是一种素质,他代表着能够顺应并创造机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对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人的综合素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即抽象的企业家概念,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展现出来的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哲学表达,体现着企业家群体与其他群体与众不同的特征。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精神”即“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在英文术语中,entrepreneur和entrepreneurship经常可以互换。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管理型”转向到“创业型”经济。[9]新一代的创业者创造了全新的成长型企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民创业”的基础上催生的“创业文化”,引领了整个社会关于“创业”的思潮,从价值观的确立上建立了“创业”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并逐步成为创业者的行为导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中小企业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出台了众多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更直接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极大地推动了创业型社会的发展。在创业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思维前瞻、管理科学、引领市场、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中国企业家精神。
2.培育了崇企重商的社会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创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催生产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功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更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新的途径。“从政”不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选择,“经商”一样能成为社会崇拜的英雄。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号)中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此,每年国家都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创业,社会创业氛围日益浓郁,个体创业行为不断增加。据全国工商联在2月28日举办的“2014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活动中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436.3万户,同比增长15.5%和9.3%,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国家的大力提倡和社会的有意引导之下,我国“重政轻商”的风气有了极大改善,对“创业”的认可程度日益增加,创业的人员日益增多,创业文化的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3.催生了创业动机及创业热潮
Shanea(2003)认为,创业动机是创业者个体本身的一种意愿和一种自发性行为。他指出,创业是不断演化的过程,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寻求资源开发机会,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征得人们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就是创业动机。[5]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倾向影响着一类人总体行为的态度、类型、价值观和准则。从文化视角看创业导向,文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行为的选择,必然也要影响人们对创业的态度及由此导致的创业行为。众多学者在对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创业型经济研究后发现,硅谷依赖于区域内特有的鼓励冒险、乐于合作、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使其在全球中拥有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6]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创业心理和创业行为的倾向度与文化影响正相关。创业过程是由创业者和外界环境共同实现的,外界环境,尤其是文化对创业动机有直接的影响。积极的创业文化会促进和激发当地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消极的创业文化观念会阻碍创业者寻求创业机会和束缚创建企业的动力。[7]实践证明,一个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文化环境会直接影响社会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4.促进了创业教育及创业研究
当今时代,“创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创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层面、价值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创业文化建设,使创业理念上升为一种信念,用信念和文化支撑不懈的创业追求。创业型社会需要更多的文化支撑、理念支持,众多专家学者从理论高度研究创业文化、实施创业教育,以此激发个体的创业动机、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并最终促进创业型社会的发展。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形成了新形势下创业型社会的普遍表征。随着创业型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为触媒,创业教育日益普及、研究成果日益丰厚,有效促进了创业行为的科学化发展,催生了创业成功案例,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创业的社会认可程度。
三、微观视野下创业文化的培育途径
随着理论界对创业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创业文化在创业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立足中国国情,彰显时代特色的创业文化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表征。鉴于文化的传承性与发展性,笔者认为现今我国创业文化培育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立足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我国千百年来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表现了中国传统重义轻利的经济思想;“崇德利用、厚德载物”突出了唯贤是举的用人标准;“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些闪耀着先代哲人思想光芒的箴言,正是新时期我国创业精神的最好表述。但中华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安身立命、保守中庸的陈腐思想,不思进取、求稳怕变、小富即安成为创业文化发展的最大阻碍。思想的保守会导致行动的停滞不前,行动的僵化则易产生失败结果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人数不足10%,创业成功率不足2%,与欧美国家20%的创业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除去外部环境因素,创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小觑。缺乏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行为很难得到广泛重视,创业失败更将无处容身,社会对创业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均将大打折扣。改变我国目前的创业现状,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寻找创业文化的支撑点,努力培育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同心同德、顾全大局、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形成中国特色创业文化,这也是我国当今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扎根区域文化,凸显有地方特色的创业精神
从哲学意义上说,创业精神是对该地区区域文化特征的某一反映,是对该区域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存在的某一反映,是对该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理、人文环境下,由长期的实践活动积蓄和培育起来的该区域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历史传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的某一反映。[8]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区域文化特征。在区域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各地经济发展及创业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征。区域文化“重商”则创业文化相对发达,创业活动与创业氛围相对浓厚,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山西物阜天成、人杰地灵的区域特征催生了绵延千年的经商传统,培育了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同舟共济的晋商精神;徽州民族杂居、文化交融的区域特征培养了徽民刚毅顽强、吃苦耐劳的品格,形成了爱国进取、竞争合作、德行天下的儒商团队;江浙开放融通、重工重商的区域特征哺育了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江浙理念,催生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低调务实的浙商家族……培育创业文化,应自觉从区域文化寻求养分,凸显地方特色,形成个性化、系统化的创业精神。
3.吸纳先进文化,培育有众家之长的创业理念
创业理念指向创业计划、创业设想层面,与现今流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文化角度考察,创业理念受到创业者自身性格、生存环境等影响,随着社会与个人的变化而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态势。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创业文化展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业理念,作用于创业行为实践,影响创业行为效果。海纳百川、与时俱进是先进文化应有的题中之意,创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创业者个体精神紧密相连,与创业者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特征。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理应立足世界创业文化发展史,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创业文化中博采众长,尤其是要吸纳已经过历史检验、卓有成效的创业文化培育理念和创业文化建设策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融科学性、发展性、先进性为一体的创业文化培育道路,并以此提升科学的创业理念,形成浓郁的创业氛围,推动创业型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Minguzzi A , Passaro R. The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n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6):181-207
[3]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M].Press:Routledge.2009.
[4]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Shanea s,Edwin A L.Collins C J.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189-201
[6]濮春华、史占中.硅谷的创业文化对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5(1)7-10
[7]仲伟伫、王亚平、王丽平.创业文化对创业者创业动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164。
[8]张晓峰.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3):41-45
作者简介:
张曼(1976-),女,安徽淮南人。教育硕士,副教授,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