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李平)5月16日下午,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在学术报告厅组织召开安徽新华学院2025年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安徽新华学院校长赵良庆教授出席并致辞。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路宝利,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孙江洁受邀出席研讨会。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方向专兼职研究员,通识教育部、文化与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瑞平教授主持。
赵良庆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民之大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三大属性”,着力聚焦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正确处理教育“五大关系”,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心前所未有。通识教育研讨要着重围绕教育的政治、人民和战略属性,围绕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思考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二是思考如何通过知识学习和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思辨力以及知识的整合力、转化力;三是智能时代,如何加快人机协同,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四是如何让知识活起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的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进而到素质本位。他强调,要把知识理解和认知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他希望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深入解读和剖析,参会人员积极思考和交流,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实践,引导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主题报告环节由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方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朱镜人教授主持。
路宝利作了题为《未来进程中的大学通识教育理解》的学术报告。路宝利指出未来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他从全球教育变革的视角出发,论述了通识教育“因何”而来、“有何”问题、“照何”而往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未来大学通识教育的重新定位、模式创新与评价体系,需回应人工智能、生态文明、现代文化等时代命题,构建适应未来的教育生态系统。
孙江洁报告的题目为《浅析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孙江洁结合安徽医科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在建“立”、设“计”、用“心”、自“勤”、精“磨”五方面下功夫,构建立体化体系,并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
朱镜人报告的题目为《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探寻者——兼论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 。朱镜人以培根哲学为切入点,根据《教育论说文选》《学问的进展》《新大西岛》三部著作阐释了知识具有育人的力量、具有推进学问进展的力量、具有建设理想社会的力量。他指出,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有助于探求高深学问,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应对社会职业和专业变化的能力。
安徽新华学院通识教育部副主任何亚梅作了题为《“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体育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报告。何亚梅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介绍了体育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情况,改革的特色亮点以及育人成效。随着体育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通识教育部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优秀、特色俱乐部,并以轮滑(冰球)俱乐部为例,展示了体育通识教育的创新成果。她表示,体育俱乐部制不仅强健体魄,更通过团队协作与意志磨炼,助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交流环节,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刘雪结合其主持的科研课题,分享了实践感悟。学生代表直击通识教育的“实用性”,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本次研讨会通过主题报告、师生对话等形式,探讨了通识教育如何回应时代命题与青年现实需求,为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唯有融合经典与创新、专业与通识,方能培养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会后,与会教师代表合影留念。
(审核:刘瑞平 责任编辑:李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