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8-12-11

大学发展的实质,是大学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的建设与提升,进而服务和推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过程。

    一、大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大学能力可以从内蕴力、自觉力和外显力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大学的内蕴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大学的要素总量体现了其整体实力,大学的内蕴力包括资源、制度和声誉。大学的资源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人力资源。三是权力资源。大学的权力包括根本权力、基本权力、衍生权力与让渡权力四个层次。大学制度是一种隐性的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要素,制度供给不足易导致大学组织发展缓慢和竞争力软弱。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是大学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不同的制度安排将会使大学产生较大的竞争力差异。大学声誉是指大学获得的社会认可和赞誉程度,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综合实力、价值、办学成就和对社会所作贡献等在心理层面的认知和表达。它是大学在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在公众心目中沉淀凝结而成的印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二)大学的自觉力

    大学的自觉力是大学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目的、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大学的自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大学的使命自觉。大学的使命自觉体现在大学的自我定位与战略规划上,就是对自身使命自始至终的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

    2.大学的组织自觉。大学的组织自觉是指其对大学组织特性的坚守和对大学组织结构、组织方式合乎理性与使命的选择。

    3.大学的质量自觉。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大学的质量自觉本质上是大学质量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是对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高质量达成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觉追求。

    4.大学的文化自觉。大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充分彰显,也是大学这样一个知识生产机构特性的有力体现。大学的文化自觉对于大学的价值导向、情操陶冶、心理建构、行为约束和集体凝聚意义重大。

    (三)大学的外显力

    大学的外显力是大学内蕴力和自觉力的最终呈现,是大学价值的实现方式。其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创新、社会服务贡献、文化传播引领、国际交流行动五个方面。

    二、大学能力建设与提升

    我国大学能力建设,一方面要着眼于改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大学的领导力与自觉力,以提升大学教师的学术生产力,这是大学能力的基础、核心与保障;另一方面要改善大学外部治理,为大学能力的形成和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大学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大学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大学能力建设的前提

    要充分发挥大学的主体作用,需要在大学与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的回应是特色迥异的,不同大学之间的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提升我国大学的能力决不能依赖于某种相对固化的治理模式,政府在治理大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能在其特定的发展环境中发挥各自所长,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师学术生产力的提升是大学能力建设的核心

    从历史的逻辑看,现代大学是作为学者的共同体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学教师群体是大学使命的承担者,大学功能的实现者。以教师能力提升作为我国大学能力提升的突破口乃是当务之急,教师的学术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变革学术生产关系是大学能力建设的保障

    高效整合大学内部资源尤其是学术人力资源,破除教师能力发展的制度障碍,是大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提升大学能力的基础在于以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的变革,来破除限制教师学术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摘编自《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宣勇)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
电话0551-65872328    邮编:230088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