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 陈斌 | 论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回归与发展
2021-06-08

潘懋元 陈斌 | 论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回归与发展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引用格式:潘懋元,陈斌.论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回归与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3-6.

作者简介:潘懋元,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陈斌,男,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大学教师发展研究。
摘 要: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表征,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观念偏差、体制转型和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行业特色型院校面临特色淡化、优势丧失的危机,对高校和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行业特色型院校要走出发展瓶颈,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回归特色。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院校;高等教育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历史贡献

从广义上讲,行业特色型院校(实业学堂)在中国的出现早于普通大学。清末时期,为振兴中国工业,清政府兴办了许多具有实业性质的学堂,包括当时最早成立的福州船政学堂、电报学堂以及蚕桑学堂等。这些都是针对某个行业而设立的学堂,已具备行业特色型院校的雏形。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行业特色型院校并非指这类院校。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许多按行业设置的本科学院,如纺织学院、工程学院、农林学院等,还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前苏联学制,我国成立了不少单科性或多科性独立学院。这些学院,除师范学院之外,大多属于行业特色型院校。其中,第一类,也是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当属国家部委所属的学院,如当时位于北京市的八大学院。这八大学院基本上属于行业特色型院校。这些由各部委所属的学院也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院校的代表。第二类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厅(局)所属的学院,主要涉及工、农、医等专业。第三类是特殊行业学院,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它不属于景德镇市,而是面向全国,培养陶瓷行业的专门人才。

1950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必须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实行适当的专门化,密切地配合各种建设的需要,应该与政府各业务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业和机关,建立密切的联系。”据此建立起的行业特色型院校指的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色培养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即所谓“条条办学”。当时,这类院校并不叫作行业特色型院校,而是称为“单科学院”或“专门学院”。2007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赵沁平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出要重新建立行业特色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邀请一些过去由中央部委所属的大学在一起,组织成立“行业特色型大学联盟”。由于这些大学原本就是重点大学,故称之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盟”。迄今为止,该联盟前后已召开7次会议。

这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前身——部委所属重点学院(大学),对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能如期完成,靠的就是第一批行业特色型院校所培养的人才。

——“两弹一星”的实现,除了得力于留学归国专家之外,大部分专门人才是由行业特色型大学培养的。

——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绝大部分人才毕业于行业特色型院校。

其后,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社会生产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业特色型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足见其历史贡献之大。

当年,行业特色型院校一般由国家行业主管部委或地方有关厅(局)办学(“条条办学”),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往往存在互惠互促的双边关系和制度保障:高校为行业培养对口的专门人才,为行业提供科研成果、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智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为高校提供资金、设备、信息、实践基地以及学生就业的制度保障。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行业特色型院校面临特色淡化、优势丧失的危机,原因何在?

二、行业特色型院校面临特色淡化、优势丧失危机的原因

(一)认识问题

受前苏联办学模式影响,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为行业培养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向美国学习,而美国强调通才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的专门人才。因此,从学习苏联到效法美国,人们开始醉心于美国式的通才教育,而逐渐淡化、甚至批判培养行业对口人才。上世纪90年代,不少人开始批判“条条办学”,如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时任美国加州大学校长的田长霖教授曾在报告中指责“条条办学”,认为应该“块块办学”。在当时的情境下,人们普遍认为“条条办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过于窄化,不符合通才教育目标。

(二)体制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提出“合作、合并、调整、共建”8字方针,同时教育部门提倡要改“条条办学”为“块块办学”。但大多数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由于利益相关,对调整(划转)、“块块办学”有不同意见,这项“改革”收效不大,直到1997年,部委所属高校转制为地方院校的仅有9所。

此后,基于中国政企分开的行政制度改革政策,部委不办企业,企业脱离部委,部委难以承担高校办学的经费。1998年,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转制数量达93所。其中,12所由教育部统办,81所转由地方政府办理。与此同时,地方厅(局)所属高校也或快或缓转给省、市政府办理。

(三)扩招问题

“条条办学”转为“块块办学”之后,适逢中国世纪之交的高校大扩招,在此历史境遇下,不论是主观上的“求大求全”,还是被动地完成被分配的扩招名额,都使高校不愿或很难保持行业特色,大多数行业特色型高校相继主动或被动变成多科性普通高校。如今,能够完全保持行业特色的高校已不多见。作为曾经率先提倡研究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北京邮电大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过去,北京邮电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电信和邮政等少数领域,现已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军、哲、教育、艺术等10大科类,22个一级学科;南京农业大学由一个以农为主的院校发展为涵盖农、工、法、管、经、理、文、史、哲、教育、艺术11个大科类,99个专业的多科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也发展成为涵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 7个大科类,60个专业的多科院校。

三、行业特色型院校面临特色淡化、优势丧失的危机对高校和行业的影响

正值行业特色型院校调整之际,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对原来所属普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沟通、与企业联系、扶持特色专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指导、关心和支持。”然而,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意见》中的要求难以落实,尽管政府与高校协同并进,不断推动“共建”,终究效果甚微,行业特色型大学亦难回归。可见,行业特色淡化之后,优势丧失,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影响颇深。

(一)表层影响

传统上,行业特色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实践教学过程当作消化理论、强化理论、拓展理论、锤炼技能的过程。当行业特色型院校脱离原有中央部委后,一方面难以得到资金、信息等支持,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就业过去可以依托行业部门解决,归属地方政府之后,高校凭借一己之力难以保障。

(二)深层影响

行业特色型院校以往多依托行业部门,着眼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办学,在独特的专业范围和人才培养领域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行业一流。归属地方后,不少行业特色型院校置身于贪大求全的现实境遇,行业特色式微,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稀释。从高等教育结构上看,不同类型院校在相同专业设置上重复建设,不少是低层次重复建设,加剧了高校同质化倾向。

为此,许多行业特色型院校希望回归特色。然而,已经很难回去了!何以至此?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政策强调“内涵式”发展。当时考虑到“外延式”发展增建新校成本高,在原有高校中“内涵式”发展省事省钱,于是巨型大学、超巨型大学纷纷涌现。“美丽的××城坐落在××大学校园中”,虽属戏言,却不失实。行业特色型院校原来的特色专业无法接纳扩招后的大量学生,不得不增设更多的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从最初不多的涉农专业增加为今天的99个专业,其中涉农专业的学生不及全部学生的40%。

通常而言,专业设置必须具备充足的师资和设备。但在扩招情况下,增设专业并不难。例如,现今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外语专业,因为高校都有公共基础课的外语教师,公共外语教师分工合作,开设若干门专业课就可新增为外语专业。又如,会计专业办学成本低、易招生,所以全国许多高校均开设这一专业。从近年就业市场来看,这两类专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饱和,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学生就业问题凸显。然而,专业设置“上马容易下马难”,开设一个专业相对容易,而撤销一个专业却很难。

四、行业特色型院校如何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回归特色

发展是硬道理。行业特色型院校不可能回到原来狭窄的老路上,应当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回归特色。

图片

图1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建设

一个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外延也在拓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可以围绕行业外延而拓宽。如图1所示,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原属农业特色型院校。近年来,该校立足农业特色,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涵盖农产品种植、 加工、 流通和营销等一体化的涉农专业群,实现行业产业链与高校专业链的有效对接。传统上,农业主要以种植栽培为主。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种植类的人才,还需要农业机械化人才,对应需要农机专业;农产品加工,需要食品加工及其他轻工专业;农产品营销,需要设置农业经济、农业管理专业。此外,现代化的农业需要预知气象,了解环境和市场,农业情报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基于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业设置专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涉农专业群。

又如南京审计学院,上世纪末南京审计学院面临从国家审计署改为归属江苏省的问题。当时,江苏省亟须大量财经类人才,是否放弃传统审计优势发展财经类专业是该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该校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过去的审计就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增设几门课程,而今天的审计已今非昔比。审计固然要懂会计,但当今的审计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规划审批项目是否科学,是否合法,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经济与管理,必须懂得法律。故此,该校将会计、经济、法律等专业重新组合,协同培养现代审计专门人才。此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的专业都需与农林紧密结合,社会学院培养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硕士生,法学院培养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硕士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组成一所以工学为主,电子信息科学和国防军工特色鲜明的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实行“翻译+专业”教学计划,为不同专业培养不同行业的翻译人才。

当然,对于缺乏特色、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重复设置、生源不足、就业率低的专业,该停办的还应当坚决停办。

五、结    语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之中,正是行业特色型院校发挥作用的好时机,需要培养懂得高科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都是不同行业的特色型人才。行业特色型院校,一方面要寻求发展特色,另一方面要主动为行业部门提供服务,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因此,部属“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盟”的成立,正标示着高校和行业对于回归特色、坚持特色、发展特色的期盼。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
电话0551-65872328    邮编:230088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