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 Journal of Suzhi Education
2021 年 6 月 总第 31期
June 2021 General No.31
书院育人模式下发展素质教育的 思考与实践
杨国欣
(河南科技大学 丽正书院,河南 洛阳,471000)
发展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 使命。但是高等学校在发展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书院制育人模式在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书院制改革,谈谈对发展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难题
新时代高等学校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部分学生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育体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带来了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问题
部分学生被现实所累,大学期间过早地被就业压力裹挟,一些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思考就业上,更有甚者从选择专业开始,就想着就业。没有远大理想,甚至不 敢有远大理想。在“生存与梦想”之间少了些对梦想的选择和追求,少了些“身无半文,心忧 下”的凌云壮志,结果导致了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功利化和短视化倾向。
2.目标与动力问题
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远大理想,因而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素质发展目标,缺乏明确的人生追求目标,一些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是在迷茫中度过的,素质教育认知度低、自觉性差、动力缺失,失去了很多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机会,也失去了很多让自己成为优秀和卓越人才的机会。
3.认知与行为问题
即部分学生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尽管一些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但并不一定真正践行正确的行为方式,大道理似乎明白 很多,但不能用以指导行动。正像个别学生自我描述的那样“既佛系又焦虑”“又丧又积极”。 4.专与博的问题即专业教育与广博的知识教育的问题。传统的学院制育人模式下,过分专注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弱化,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大学生实现高素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础性困难。与此同时,还存在通识教育过分强调课程化的问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难以融合的问题。
5.课内与课外问题
即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问题。传统的学院育人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外活动;重视理论教育,不重视实践教育(尽管近年来有所好转);重视课内培养,不重视课外培养。课外培养的巨大功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存在课外培养认知度低、地位缺失、缺乏统筹、参与度低等问题。事实上课外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轨道,应得到高度重视。
6.学科与学生问题
即“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问题。传统的学院制育人模式下,学院不得不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科建设上,放在科研上,各种政策都在向学科建设、向科学研究倾斜。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很难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应有的环境,素质教育难以注入强大动 力,因而只能“雷声大雨点小”。 7.师生分离的问题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师生比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大学发展指挥棒的作用下,大学教师科研压力的增加与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缺失,导致了师生分离现象,老师下课离学生而去,难有机会与学生交流,即便有很少的答疑时间,学生也少有提问的积极性,结果导致了师生间的分离现象,这种现象进一步减少了学生近距离接受素质感染的机会。
二、书院育人模式在解决素质教育难题方面的优势
在上述问题中,前三个主要是学生的问题,后面四个主要是人才培养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但是书院制育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难题的新思路,这是由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河南科技大学丽正书院通过书院育人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改造和空间布局,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书院育人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发展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得以体现,同学们对书院的素质教育工作有了深切地感受,现对书院育人的优势和来自大学生的比较性体验梳理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在书院制育人模式下,没有学科建设压力,没有科研压力,能够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 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核心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是提高大学生对发展素质教育的认知,调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的资源推动素质教育。书院的全部力量和主要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书院能够集中组织力量,实施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素质教育。丽正书院成立后,学生们感到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遇见了更多优秀的老师,遇见了更多优秀的同学,同学们之间充满了正能量,同学之间有一种激励的力量在涌动。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源泉。
2.实施混合住宿,推进融合教育
在书院育人模式下,实行混合住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有效实施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朋辈教育等达到学习目标的教育方式。融合教育是大学书院主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书院发展素质教育的优势。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 的亨利•罗索夫斯基教授提出: “学生们从相互之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 还要多……,作为一个群体,给每个成员的成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1]。这种融合 教育,深刻地体现了书院朋辈之间的内生力量。丽正书院在融合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在很多活动都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情 况下进行的,比如“IDEA 小组行动计划”“领导力发展计划”“服务学习支持计划”“思维表达学 习计划”等,很容易形成交叉融合的局面,这比学院制要更加容易、更加方便,为发展素质 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建立导师制度,强化师生交流
书院高度重视导师制建设,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行等给予全面指导。通过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导师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兴趣培养、智力开发、生活习惯的养成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学生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进行交流,能够有效弥合师生分离的问题,甚至能够与导师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契合。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普通教学手段的功能,成为一个影响学生的重要过程。丽正书院建立了包括驻院导师、特聘导师、学业导师、朋辈导师在内的导师队伍体系。驻院导师工作在宿舍,同学们有事找老师非常方便,交流更直接,交流机会也更多,学生事务处理也更加高效,学生在这里更安心、更放心;特聘导师和学业导师定期到书院开设讲座、开展学习指导;高年级朋辈导师,在日常社区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传帮带作用。师生之间的便捷交流,为发展素质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开展全面教育,打破专业局限
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大学教育不仅要包含专业教育,也要包括专业之外的广泛的素质教育。书院教育不是对专业教育的替代和重复,书院推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重要发展、完善、扩充和提高。丽正书院把素质教育作为书院的育人理念,通过课外培养的方式,实施行为教育、经验教育、能力教育、智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及大地完善了大学教育的体系。与此同时,通过广泛的合作学习,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们的思维习惯,比如有 同学讲,在讨论问题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这样想问题,其 他专业的同学会怎么想?”这对同学们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 一个很大的促进。这种熏陶对突破专业教育局限、丰满大学生心智具有特殊的价值.
5.推进课外培养,实施非形式教育
课外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外培养与课内培养构成了人才培养的两条轨道。课外培养是一种非形式教育,是采取非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化品位、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技巧。书院提供的众多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外培养活动,这是提大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替代的重要举措。丽正书院在课外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课外培养实施方案,提出了课外培养的培养目标,实施了课外培养品牌建设,构建了书院育人的课外培养体系。现在生活社 区有了非常好的活动空间和设施,有了更多的学习新知和开拓视野的机会,参与各种活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书院在素质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书院开启了许多培养项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6.建构社区文化,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社区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通过隐目的、间接的、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接受影响的教育过程,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 和教育学生。学生宿舍区就像一个学生融合教育的“大熔炉”,是学生间人际交往的“小社会”, 也是同学间交互影响的“大染缸”[2]。社区文化在发展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 丽正书院制定了社区育人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宿舍安全、设施管理、人际交往、社区文明等方面提出了行为规范。社区温馨的环境和不一样的培养理念,让大家感到很舒心。在社区里还有虚拟社区,有各种学生交流和社交群,在这些群里经常有很多温馨的提示和服务,很多事情能在这里就可以解决。书院里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一体化,真的就像家一样的感觉。温馨的社区为发展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思想环境。
三、现代书院应当把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育人理念
推行书院制育人模式,首先要给书院确定一种教育理念,这是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灵魂。 近年来国内大学在推行书院制的过程中,有超过 100 所大学建立了 300 多所书院,有的选择 “博雅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有的书院选择“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还有比较少的选择“素 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作者认为,在推进书院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将“素质教育”作为书 院的教育理念,原因如下:
1.把通识教育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存在逻辑问题
通识教育是美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我国高校不应沿用美国“通识 教育”的提法,而应采用“素质教育”的理念。 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先生认为,从整个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层次上把“通识教育” 作为一门与“专门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高校是不恰当的[3]。把“通识教育”作为 本科教育的一部分是恰当的,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通识课程”及其相应的讲座与阅读,它同时 又是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种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书院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也 是更科学、更合理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书院声称以通识教育为教育理念,但是如果在书院开设通识课程,与学院教育争资源,就产生了制度性的冲突,这在一些大学已经出现过问题;如果不开设课程,或者仅有少量的实践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外培养的非形式教育,这种教育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这就是在书院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的逻辑问题。
2.素质教育理念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 办好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素质教育”理念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坚持“素 质教育”理念,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要求。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指出:“实行住宿学院制度,建一批真正的住宿学院,是实 施素质教育的载体”[5]。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我国的素质教育是我国 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是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教育思 想、总结我国教育改革的丰富实践经验、体现和谐文化而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6]。 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比通识教育更 全面、更丰富、更深刻,作用更巨大,影响更深远。这不仅得到了很多国内学者的认同,也得到了部分境外学者的认同,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部分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已经吸纳了 文化素质教育的养分”[7]。因此素质教育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超越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3.素质教育理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
早在 1985 年中央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高校积极开展 各种教学改革实验,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等,切实改变学生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单一、文化素质不高的状况。 1998 年,为深入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教育部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系统 的安排;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并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工作。
自党的十七大开始,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和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把素质教 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战略主题和主要教育理念。
近年来,教育部在鼓励和支持高校探索通识教育的同时,坚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倡并有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素质教育已从实践探索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因此,把发展素质教育作为书院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院制改革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书院育人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只要能够紧紧盯住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抓住发展素质教育这条主线,坚守发展素质教育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更多的有益的探索成效。
参考文献 :
[1] 龙跃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大学书院之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5 月。
[2] 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第 3 期.
[3]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2018年 9 月 10日
[4] 杨福家.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0 年 12月 16 日.
[5] 杨淑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