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 | 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022-11-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路径。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高校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更加突出了创新的核心地位。首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当前科技进步正在引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发展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创新版图。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前提,科技变革是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动力。大学要主动应对世界范围内系统性变革的挑战,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其次,人才是第一资源,拔尖创新人才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在国际竞争越来越聚焦于尖端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情势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面临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人才短缺等问题。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事关国家竞争优势和战略全局。最后,创新是第一动力,拔尖创新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在当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成效,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依然有待提升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通过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应用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智力支撑。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我国已经推行了一系列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和举措。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简称“拔尖计划2.0”)、“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等,高校在政策驱动和自主探索的进程中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注重科研育人和大师引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多种培养模式。比如,“少年班”培养模式,采用宽口径通才教育的培养理念,实行学生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倡导科教结合和交叉学科培养;集中式培养的“实验班(基地班)”或“书院制”模式,对优秀学生单独编班或组建学院,集中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予以重点培养;“分散式”或“泛拔尖”培养模式,通过配备高水平导师、增加课程的难度、提供额外的科研机会等举措培养优秀学生,等等。
但是同时,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过程中也受到多方因素制约。比如,自主选拔环节时间较短、评价方式科学性有待提高、各项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有待统筹协调、相关资源与政策保障有待完善、拔尖学生早期选拔通道不畅等。因此,如何在强调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如何在强调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关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一,构建科学合理和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应涵盖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三个方面,除了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外,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二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受教育者数量急剧增加,生源群体间的异质性愈发明显,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功能和目的也变得更加多元,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分层分类发展的格局,既要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学生的主体,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借鉴国内外高校拔尖学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开展创新探索。一是借鉴国外高校开展荣誉教育的成功经验。学生通过加入荣誉教育项目,如荣誉计划、荣誉课程或荣誉学院等,获得参与特色课程、体验式学习或科学研究的机会,有利于兴趣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开展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要构建交叉学科支撑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若干新兴、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和领域,选拔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要完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实质性”合作机制,以及国内高校之间特色学科优势互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合作机制。要顺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趋势,探索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术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培养。一是推进不同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合理衔接,不同层次学校贯通培养,教育领域内部和教育领域外部协同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二是发挥本科与研究生贯通式培养的优势。贯通式培养模式具有连贯性和长周期等特征,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规律。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教学管理与学习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为改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效果提供关键支撑。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完善教师聘任、考核和激励机制,多种渠道选聘高水平的国内外师资为拔尖学生授课,鼓励教师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和指导工作。二是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要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与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等搭建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科研、实习等机会,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要多渠道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政府要给与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吸引企业、个体等社会资本投入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来。三是完善政策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早期识别和选拔预留制度空间;推进多方合作,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生源。要落实高校办学主体责任,进一步扩大高校拔尖学生选拔和培养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开展人才评价研究,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政策统筹和多方协同治理,构建国家层面的大中小学贯通、选拔培养和评价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生培养成效的跟踪与评价,不断提高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2-11-11  19:51   发表于北京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
电话0551-65872328    邮编:230088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