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创业精神构建的当代功用
2015-03-09

吕计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已经深深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内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品格,传统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对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从创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研讨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业精神构建的当代功用,以期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创业精神;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也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1]。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勤”、“俭”、“廉”、“勇”、“恭”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毋庸置疑,其中蕴涵的高尚的爱国情感、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不仅应该成为人们文化品格的内涵,也能够为现代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建立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料,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因此,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应该贯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始终。分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精神构建的影响,有助于国家、政府、高校进一步优化创业指导理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一、传统文化重农抑商思想对创业教育的消极影响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指导人们创业的价值追求、行为理念,然而其中也包含着对创业的巨大偏见,典型表现正是把“商业”列入“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在历代王朝的经济立法中,抑商政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们认为“‘工商重则国贫’,工商是动乱的根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压制、限制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4]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商业的认同感,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创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影响到了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一)创业教育偏离对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解。受传统“重士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当前教育中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成份基本缺失,这根源于对传统文化核心的误读和偏离。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盼,演变成为“学习成绩好、考试得高分”即“龙”“凤”的片面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于是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而导致对“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的过度追逐,间接导致了对孩子自主创业进行引导的缺失。社会上出现“考碗热”、高收入者报考公务员考试等现象,这种编制情节不但源于害怕竞争,渴望寻求一个无后顾之忧的避风港,还源于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心理,这和家庭教育和整体的社会对创业重视不够有关。

(二)创业精神失守传统文化教育重心。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采用应试教育,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导致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人格养成、重书本知识轻综合素质等普遍的教育行为。功利性色彩浓重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挫伤,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同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整体上发展同样相对滞后,虽初具规模,但发展缓慢不成体系。一方面我国创业教育与实践方面处于较低水平,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和缺乏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将传统文化误读为读书唯功名、择业唯不创业等,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又直接间接使得大学生主观创新意识淡薄、创业素质和创业心理品质较差,由此形成对创业理念、创业素质茫然不知、创业实践容易走向失败的恶性循环。

二、传统文化在创业精神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东方之林的肥沃土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核心价值,对当代创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书写了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篇章,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汉书.司马迁传》、顾炎武所奉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这些悠久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藏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铸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超凡意志,带领着中华儿女历经磨难,最终完成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更是为了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国家的解放。现阶段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凝聚到为国家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自信,利于形成共同的团队愿景,增强其创业团队的主体认同感和勇敢面对挫折、坚定信念的执着力。

(二)“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精神基础

古代圣贤们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和思想,如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中崇尚“和为贵”《论语》思想,利于营造和谐和睦共处的人际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强调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应尊重历史自然规律。“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而治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是一种高超的驾驭之术。儒家的“天人合一”、“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目的都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将,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和”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种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宽容的品格和智慧”[2]。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形成凝心聚力的团队。这种和谐也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讲的是要和睦的相处,但不能随便的附和,强调的是要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甚至仅仅为了赚钱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大学生应该合法创业,守法经营,守住道德的底线,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三)“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精神核心

“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一个人基本的五种道德,称为“五达德”。诚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邃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刘安认为“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古人讲诚信守诺言案例有很多,宋就“以诚感人”、季礼“赠剑”、季布“一诺千金”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诚意、正心、修身”《大学》等均是讲求诚信、推崇诚信的经典言论。这样的文化思想精华对于促进商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核心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我国经济交往中表现为重信守信,经营者除了追求经济利益还应注重追求高尚的人格,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即为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著名的企业家李嘉诚曾说:“一个企业的开发意味着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3]在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落后道德有了市场,出现了炫富、毒奶粉、小悦悦事件等大量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这就需要大学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做严守法律,恪守道德的良好公民。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创业教育始终,将“民无信不立”《论语》、“童叟无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诚信观应成为当前经济模式下人们必须遵守的商业准则。

三、大学生创业精神构建的路径选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汗牛充栋,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入地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自觉地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发展,兼收并蓄,这是大学生创业与立身处世的根本。

(一)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针对传统文化中“抑商”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思维理念,创业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完成从“天之骄子”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培养他们的创业动机、志向、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业愿望,把“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转变为人人抢着去做的“香饽饽”。“‘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隐含了一个道理:宽松的环境是创业活动的有效保障”[5]。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提倡人人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倡导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和衷共济、发展共赢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和谐创业环境。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上》的包容精神、“刚柔相济”《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的辩证精神、“经世致用”《礼记 大学》的责任精神、“崇德尚学”《礼记》的道德养成的人文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论语》学习态度等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都能为当代大学创业实践提供学思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精神财富。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大学生要想获得创业的成功,必须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些思想精髓以新的理解和内涵:

(1)创新精神。先秦时期,众多文人学者,各自以独特的视角,以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睿智卓识,创立各自的思想、学说。形成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百家”学派,从而使先秦诸子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敢于创立自己的“学派”,兼容并蓄,推陈从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多作贡献。

(2)团结协作精神。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推己及人”(同上)、“将心比心”《万善集》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竞争意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也认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在中国历史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6],均充分反映了刚窘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努力,积极进取。

(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最先建构的学术宗旨和思想体系,他说“‘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7]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作两件去做’,从而肯定它们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顺利克服那‘不善的念’” [8]。引导人们不要讲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开来做。后来,逐渐演化为“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知行合一”充分的解决创业活动何以可能的问题。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高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学院特色、创业特点的体现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成果孵化方式。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方式”[9];创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模拟等学习内容,开展自测训练和创业指导;培养创新力、行动领先、关系能力和把握机会与创造机遇的能力,学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学习如何制定创业计划书,加强创业技能方面训练。

2.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个性, 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各种潜能, 实现创业教育目的和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经典诵读,名著欣赏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评估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水平,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实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业能力的场所, 如创业实习基地、商业一条街和创业园等,让大学生体悟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 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组织学生参加“GYB”、“SYB”等创业培训,带领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课题或协助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赵振春.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9).

[2]葛晓音.世纪之交看中华传统文化——北大部分理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李津.李嘉诚商道真经[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宇宁.我国古代文化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2).

[5]钟建华、胡明山等.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9).

[6]司马迁.汉书[M].中华书局.1982.

[7]王守仁.与陆原静[M] .王阳明全集:卷五[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89)

[8]朱汉民. 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黄兆信、宋兆辉.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三大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
电话0551-65872328    邮编:230088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