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松
(淮南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受符号价值消费、低俗影视节目以及西方一些不良言论等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价值观有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倾向。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尚待成熟的关键时期,传承优良家风,在与时俱进中培育践行;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感动与共鸣中培育践行;推进制度设计,加强多部门责任意识,在联动中培育践行;借鉴价值澄清、品格教育等方法的积极因素,在凝练中培育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之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日常生活;培育践行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与碰撞更加频繁,价值观较量呈现新常态。这使时代的生力军——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他们的社会价值差异逐渐明显,道德标准、判断道德的能力相对个性化。在小资情调日盛的大学校园里消费主义特别符号价值消费已经崭露端倪,且有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商家在广告里宣传的符号价值,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均体现着符号价值消费的身影。在符号价值消费逻辑的支配下,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逐渐被塑造成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价值追求、丧失批判精神的“单面人”。 加之,近年来,我国影视界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些低俗节目层出不穷。“这些节目在给青年学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宣传了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功利思想,诱使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偏离主流意识形态”[1]。另外,西方国家积极利用影视、书刊、网络等对大学生进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渗透,使一些大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人们主要从自身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化来构建、感受、理解、评价、认同、实践并推崇某种价值观的”[3]。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地、纽带和共同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处于“待成熟期”,针对他们日常生活中凸显的问题,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传承优良家风,在与时俱进中培育践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一切做人修身的道理都能体现在家中琐事上。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优良家风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历史上许多伟人的成长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叨陪鲤对、孟母断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训等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4]。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直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处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意识,道德传家、耕读传家、诗礼传家等优良家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承优良家风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具体体现。
当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日常生活中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勤俭持家等优良传统教育,反对盲目追求品牌、时尚等错误消费观念。每个家庭都应该培养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家风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党中央对青年大学生赋予殷切期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每位大学生的努力和家庭的鼎力支持。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感动与共鸣中培育践行
习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5]。当前我们可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教育、新媒体等方面下功夫,净化、美化、优化教育环境,积极开创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在感动与共鸣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调查中,“您认为学习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作用是什么?”,94.2%的学生都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对自己的人生起指导作用”占44.2% ;“可以对周围事物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占38.4%;“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占11.6%;认为“没有什么明显作用”仅占5.8%。高校应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各科渗透的原则,科学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当前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引导学生从个人层面培育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引导学生从社会层面培育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引导学生从国家层面培育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不懈追求,等。
2.2教师是主导力量
广大教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这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关爱大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信仰、人格魅力去影响、熏陶、感染、带动学生,力争实现“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达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要有一种职业敬畏感。教师自己要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对教师职业要有一种敬畏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当前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教师更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要带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身教胜于言教”,唯此,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真正成为大学生人生航向的导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3校园文化是保障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在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取得长足发展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封建主义没落文化腐朽文化的干扰,又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及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复杂性”[6]。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及全过程,力争实现“让墙壁说话,让景点有声”,做到以“以文化人”,并在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4社会实践是桥梁与纽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要求,“要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1%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7] 社会实践从形式上看,可分为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
2.4.1课堂实践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可采用学生点评相关热点问题、学生课堂讨论、学生课堂辩论、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分清是非,知荣明辱,从而达到旗帜鲜明的坚持和反对一些问题。
2.4.2校园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抓住重要节庆日,举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党史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多种活动中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落到具体的行动中。如在今年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淮南师范学院就组织了近万名师生,进行了“永跟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诵读活动,既是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民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
高校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阵地,是吸收学生探求知识新领域的窗口,向来也是大学生们思想交流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另外,大力宣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学生感人事迹,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总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校园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价值观的培育。
2.4.3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红色革命胜地,进行专题调研、访问先进人物、假期调查等。通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国的发展。“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和选择,确认某一思想、理论或事业是正确的,才会在行动上维护和履行,这时价值观念才能确立起来”[8],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践行者。
2.5公寓是有效载体
将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公寓生活之中,围绕公寓的软硬件设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活动,如周末大扫除、寝室文化设计大赛等。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都利用宿舍大厅的电子屏幕开设“辅导员有话说”和“对话”等专栏,让进驻公寓的辅导员老师与学生零距离交流。在宿舍楼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辟“心灵有约”,长期设置“心灵有约”信箱,利用QQ群、微信群等途径,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力,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疏导情绪,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形成友好、团结、奋进的绿色人际环境,在感动与共鸣中自觉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认识,把握精神主题,树立共同理想,从灵魂深处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9]。另外,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等在公寓管理中的带头作用,设立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特殊作用。
2.6新媒体是关键
作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和日益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当前大学生是新媒体活动的绝对主体,新媒体是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凭借新媒体,采用全新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大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适应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需要出发,开发、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校园微博、微信等,开辟理论宣传、学生视窗、热点论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栏目,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实现地域、时间和空间的有效覆盖;二是要积极争取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加强网站管理,掌握网络舆情,特别是重点新闻网站、各类门户网站应严格自律,切实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推进制度设计,加强多部门责任意识,在联动中培育践行
习近平强调,“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2]。
3.1推进制度设计,使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与管理常态化
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与管理常态化,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经验,国家层面,设置专门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与管理机构,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也要设立相关管理部门,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视。
高校当前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上课出勤、奖学金评定、优秀学干评定、就业指导、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三下乡”活动等相关制度中。用制度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力求做到制度设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相符合。校团委、学生处、后勤集团等相关部门要制定监督评价和示范机制,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及时表扬、鼓励,违背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约。
3.2加强多部门责任意识,在联动中培育践行
广播、影视等媒介、文化管理部门及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也有责任和义务行动起来,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在联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
首先,广播、影视等媒介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高雅、向上的娱乐环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洗礼,自觉追求崇高、向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将检查网吧、游戏厅、书店、影院等娱乐场所制度化。定期深入这些娱乐经营场所进行检查,必要时突出检查,严厉打击涉黄、贩毒等违法乱纪活动。整治文化市场,严禁销售不健康的图书、影像等。成立网上稽查队,对宣扬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网站,坚决关闭,并给予相应处罚,使以营利为目的的低俗节目无藏身之地,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娱乐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工作能得到扎实、有效开展。
最后,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要发挥舆论宣传的咽喉作用,坚持正确地舆论导向,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怪论,丑化英雄人物的谬论,要坚决驳斥。适时推出大批反映时代脉博的“最美人物”的典型事迹,为广大学生提供榜样示范,特别要及时、大张旗鼓的报道社会上、大学生当中的一些感人事迹,使那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借鉴价值澄清、品格教育等方法的积极因素,在凝练中培育践行
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的优势体现在“使道德教育贴近生活”、 “便于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10]等。但他们“不承认在社会中有一套人们所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 从而“在一些学生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上束手无策。”[11]。到90年代,被品格教育代替,“认为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遍共享的、客观上非常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观” [11]。
在大力倡导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可借鉴价值澄清、品格教育等方法积极因素,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手机、网络、大众传媒等平台,运用MSN、QQ、微博、微信等工具,将社会上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专家、学者观点、思想凝聚在一起,对西方国家宣传的有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坚决给予有理、有利的回击,同时凝练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如云南省提出了“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12];贵州省则提炼出“爱国立志、博学创新、诚信友爱、自信自强”的16字当代贵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13]。习近平则要求“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14]。通过类似的凝练,使大学生自觉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
总之,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4] 。我们只有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处入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实效性、针对性和长效性,才能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国梦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温兆标.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99.
[2]习近平.使核心价值观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2-25).http:// www.nmg.xinhuanet.com
[3]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68.
[4]郭广银.优良家风与大学精神一脉相传[N]. 光明日报,2014-02-19(02).
[5]习近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EB/OL].( 2014-05-24).http:// news.xinhuanet.com/...42_2.htm
[6]蒋德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 高校理论战线,2011(05):52-55.
[7]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9.
[8]武怀堂.思想教育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1.
[9]彭波.关注青少年生活世界,引导自主建构价值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4-6.
[10]易莉.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04(03):6-8.
[11]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研究,2004(01): 32-37.
[12]字振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实践与探索[N].云南日报,2011-10-17(07).
[13]蔡永生.论贵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EB/OL].(2013-5-8).
http://www. news.gznu.edu.cn/info/1005/27289.htm.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N]. 人民日报.2014-0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