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哑儿童教育现状
2012-11-20

浅谈聋哑儿童教育现状

(动漫学院李飞飞)

 

摘要: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别于正常孩子,这其中需要家长更多的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孩子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聋哑孩子更是这样。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远远大于学校。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决不能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待这些有听力和言语障碍的聋哑孩子。家长如果撒手把聋哑孩子交给学校不管,这些本来更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聋哑孩子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天长日久会养成不求上进、放任自流的坏毛病。

 

关键词:特殊教育   社会关注   国家政策   家庭教育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喜迎十八大、奉献在基层”的号召,动漫学院于2012年6月底赴淮北市濉溪县启言聋哑学校进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动漫学院一名学子,我很荣幸参与到这个爱心队伍中,为特殊的聋哑儿童献出自己的一片心。

这是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或者呱呱坠地时便无法感受父母喜悦的欢呼;他们或者因为家境贫寒用药不慎,小小年纪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妙;他们或者因为一出事故而失去听觉;他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是折断翅膀的天使,他们就是聋哑儿童。而在这个繁荣的时代里,仍有不少聋哑儿童在人们的视线外,很少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为了让社会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也为了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从而更好更健康地成长,我们动漫学院全体同学通过募捐后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聋哑儿儿童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关爱聋哑儿童的良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并且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也许早被都市的喧嚣给掩盖,但他们努力地生活着,为自己的理想、人生奋斗着。他们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比一些人更坚强。从而让更多关注和帮助他们。

通过此次调研研究,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对聋儿的教育进行了大概的了解。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或成人施予教育,统称为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包括盲教育、聋教育、智力落后教育、肢体缺陷教育等。聋哑学校是对听觉机能损伤的儿童施予教育的特殊学校。

  听觉机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为了弄清听觉机能和听觉机能损伤的复杂情况,先简要地讲一讲听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听觉器官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统一机能系统。

  第一部分是外周部分,它又分为:

  1.集音部分——外耳;即耳廓和外耳道。

  2.传音部分——中耳;即由鼓膜、鼓室和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橙骨)组成。

  3.感音部分——内耳;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神经末梢相连接。

  第二部分是中间神经传导部分,由耳蜗神经细胞的纤维组织聚集成为神经束,这就是听神经。它把接受的外界声音的刺激,传入头骨内延髓的听神经核,并进一步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层。

  第三部分是大脑皮层的中枢部分,即大脑的颞横回。相当于人的头部两侧太阳穴上方,大脑的这部分叫颞叶,领叶中间横的凸起的一条叫颞横回,是听觉神经细胞的密集处,它对外界声音起着精确的分析综合作用。

  我们简要地知道了听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再回来讲聋哑问题。听觉器官的任何一部分有缺陷或发生病变,都会产生听觉障碍,外耳则关系不大。中耳的鼓膜——听骨系统受损伤或发生障碍,能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耳蜗或听神经及有关的中枢损伤,也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产生神经性耳聋。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好耳在频率500、1000、2000赫兹(HZ)几个范围内,听力都在25分贝(dB)以下,意思是说25分贝以下的听力是正常的、不聋的;25-40分贝对微弱的语声发生困难;40-55分贝对普通语声经常发生困难;55—70分贝对大声喊或放大的语声才能听得见,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叫重听。聋的程度在71分贝以上的,即便是放大的语声也不能理解,就是全聋。通常我们笼统地称学生叫聋哑学生,其实是不科学的。根据听力的情况来划分有微聋(25-55分贝)、重听(55-70分贝)、全聋(71分贝以上)。根据耳聋发生的时间又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前者是生来就聋的人,后者是生后听力正常,以后由于疾病或意外事故而失去听力的聋人。有些医院和专家们对两者的比例进行过调查,结果很不一致,大致是先天聋的占1/5或1/4;后天聋的约占4/5或3/4,或更多一些。先天或婴幼时期致聋,无法学到语言的儿童,变成不会说话,或者后天致聋把所学到的语言完全遗忘也会变成不会说话,这种由于听不见引起不会说话的人通常叫“聋哑人”。有的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会说话就误认为他们没有小舌或他们小舌短,也有人说他们的声带坏了。总之这些人是从他们的发音器官找毛病,其实他们不会说话的根源是由于听觉器官发生故障。他们的发音器官和健全人一样,在婴幼时期也会发出声音,只因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使自己的发音能力得不到发展,就变成不会说话了。人的发音情况与听觉有密切关系,儿童依靠听觉来发展他们的发音能力,并学会说话,同时发音能力的发展,语言的掌握,反过来又促进听觉机能的发展。当儿童会说话以后,对于别人的说话更能听清、听准,这两个机能是辩证地发展的。先天致聋或婴幼时期致聋的儿童不会说话,都是生理上的缺陷,都是由聋造成的,所以不应该叫“哑巴”。有些十几岁少年时期致聋的人,他们如果不经常说话,也会逐渐变得声音发不清楚,音节发的不准确。甚至成年人听觉机能受到严重损伤之后,也会逐渐使他们的语言声音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由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不能做到及时纠正使之清楚准确的缘故。

  但是人世间也有真正的“哑巴”,那就是听觉机能完整无损,能够听见别人说的话,自己却不会说话。这种不会说话的病症,大体说来有两大类:一种叫做“运动性失语症”,这是因为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发音器官各个肌肉组织不能协调动作,所以发不出声音的;另一种叫做“感觉性失语症”,他们虽然能听到别人的言语,但只能听出一些杂音或者只有一些声音的感觉,而不能听取别人讲话的意义,这是由于大脑言语感觉中枢机能损伤,不能听懂别人说话而自己也就不会说话,这种病症又叫“听哑症”。

  聋哑学校是对听觉机能障碍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教育对象是聋(指聋但仍保有一定语言的儿童)、重听和聋哑儿童。而失语症患者则不属于聋哑学校教育的对象。“聋哑”和“哑巴”是有显著区别的,因此很多在科学上先进的国家里早就不用“哑”这一字了,他们把聋哑称作“聋”,把聋哑学校称作“聋儿童学校”或“聋人学校”,世界聋哑人的组织也是称为“世界聋人协会”。

  聋哑儿童听觉机能障碍程度不同,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和速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几十年前就根据儿童听觉损伤的不同程度和语言发展的不同水平分别编班或分设学校了。这样可以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劳动创造条件。北京市耳科研究所的资料中说:“近30年来,电声技术发展迅猛,促使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利用新设备,重建和发展聋人言语会话机能,成了聋人教育的核心手段,并使相当多的聋人,藉有效的助听装置,受到中学甚至高等教育,参加听力正常人的社交活动,在教育上、心理上、职业上得到平等而光荣的待遇。”另外南斯拉夫耳科和语言学专家古伯尼纳教授运用骨震荡传导的装置对聋人进行听觉和语言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为聋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就业以及社交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我国聋哑教育的现状来看,与这些聋哑教育先进国家比,我们是落后了很多。记得在1954年--1956年前后,就酝酿着按听力编班问题,有些聋哑学校设置了听觉练习课,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听觉班。北京耳研所的资料中还写道:“根据统计现今聋哑学校中平均约有1/4的聋人,只须自幼坚持使用优质听觉训练器,可以完全脱离聋哑状态。第二个1/4聋人,经过特殊的听觉和语言训练能充分发展看话、交谈的技能,有的也能受到较高等的教育。”因此,如果我们能把聋、重听和从小实聋实哑的对象,分别施予不同的教育,其结果与不分开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对聋哑儿童要象对健全儿童一样进行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时。要特别注意聋哑儿童新活动上的特点。孩子入学前,因失去听觉改无法用语言表达思想。只能凭跟睛的观察,片面理解他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所以,难免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也很容易产生猪疑心理相急躁情绪。这时,最需要家长的耐心。家长有必要学习和助造一些生活上较为经常使用的手势语,配合口型清楚准确的普通话口语,以较为简单的词、短句,同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家长对聋哑儿童既不要持有识疚心情,百依百顺,迁就溺爱,更不能当做累和负担,冷淡、歧视。残疾儿童如果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走上歧途。

   聋哑儿童一般来说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表情神态,要用自己无声的模范行为,给孩子以港移默化的启示和影响。学龄前的聋哑儿童,对事物的新鲜惑和求知欲同正常儿童一样强烈,家长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多看些画报、图片。看一些适宜儿童的电视、电影,带他们逛公园、参观展览会,丰富他们的视觉形象,以期培养起多方面的兴趣和正确的观念。在用手势和准确的口形与其交往的同时,也可以逐渐教他们数学概念,使其认识l—l00或1000的数,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商店买些单一商品,使其接触社会。家长还要善于让自己的聋哑儿童和周围的健全儿童生活在一起,以消除他们孤独、自卑的、聋哑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这主要是生理缺陷带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社会恐惧,陌生环境反应敏感,心理紧张不安,不敢与他人沟通。存在认知和考试恐惧。

2 ,仇视心理:这主要是相对正常人而言,这个问题多数反应为品行障碍,看问题片面,绝对,具有较强的攻击心理和破坏心理。尤其是对正常人世界存在着极端仇视心理。

3 ,社会适应性缺乏:这个问题主要是;多数聋哑学生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去幼儿园、学前班,少年宫等接受先期教育,缺少社会接触。表现为,做事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陌生人。更多表现为学校适应性不良,学校恐怖,缺少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
     许多聋童家长们乃至社会甚至聋哑儿童自己都不会想到,对于一个聋哑孩子伤害最深的是把他们当作聋哑儿童看待。“唉,这孩子耳朵坏了,这辈子是残废了!”“孩子已经这样了,就随他去吧!”在这种观念成长起来的聋哑儿童,只能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聋哑儿童。类似这些无形的偏见还表现在社会对待残疾人、残疾人事业、残疾人教育甚至我们聋哑学校教师身上。这就是为什么聋哑教育落后、聋哑孩子难以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把他雕琢成什么样的器物在于匠人。聋哑孩子今后成为什么样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愿望和努力。对于一个残疾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看他能够做什么,而不应看他不能够做什么。聋哑孩子就好像是比较难雕琢的一类璞玉,我们的责任是要多投入一份爱心和精力、多讲究一些形式和方法、多倾注一点关注和耐心,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和困难,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以达到正常孩子一样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孩子的培养目标。

   很多的聋哑孩子并非不能成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版、丹麦全面交流中心编写的《对耳聋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就说道:“耳聋本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智能和学习能力。”随后又说:“耳聋儿童需要某些形式的特殊帮助和训练以便获得适当的教育。”盲、聋、哑三重残疾的海伦·凯勒成为世界伟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现在大多数聋哑儿童并没有成才,这只不过是我们学校和家长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已。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有听力言语障碍者达2057万人,其中7岁以下聋儿占80万人。相当一个小国家的人口,把他们培养成才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把消极力量转变为积极力量的过程,使聋哑儿童从无用之人变成祖国的建设者。但是这个愿望的实现,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关切、科学研究、协同工作等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了聋哑儿童,家长们都会痛心不已,可是如果我们从此把他们看成一个纯粹的聋哑儿童,没有把他们的教育目标提高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高度,或是过分溺爱、或是心灰意冷、或是放任不管,这样是绝对不利于聋哑孩子成长的。其实聋哑儿童身上的缺陷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态度,所以我认为我们对待聋哑孩子的态度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一个聋哑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的首要责任是把他们造就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对他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孩子有生理缺陷,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上、生活上、追求上和做人上,则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严格要求。

   聋哑儿童各方面较差的原因还在于他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聋哑儿童自己的小圈子里,没有真正走上社会。这种狭窄封闭的生活范围无形中使他们固步自封,甚至从聋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仍不愿接触和参与社会,不与健全人打交道。由于与外界没有对比,在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上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很难产生高远的追求目标,就没有生活的原动力。残疾人事业乃至残疾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和正常人一样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家长们应该注意培养甚至强行发展聋哑孩子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打破小圈子。比如家中来了客人让孩子接人待物,让孩子与周围正常孩子一起交友、玩耍,大一些的聋哑孩子要让他独立去社会上办事。至于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受到挫折甚至伤害,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顾虑重重,家长们应该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讲明产生这些挫折甚至伤害的社会原因,帮助他们正确勇敢地对待。家长们应该注意对孩子自强自立的教育,而不应时时处处事事包办代替下来。因为他们最终要靠自己生活,包办下来虽然可以使他们免受暂时的困难和委屈,但却使聋哑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旦走上社会就无法自立。

  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别于正常孩子,这其中需要家长更多的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孩子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聋哑孩子更是这样。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远远大于学校。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决不能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待这些有听力和言语障碍的聋哑孩子。家长如果撒手把聋哑孩子交给学校不管,这些本来更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聋哑孩子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天长日久会养成不求上进、放任自流的坏毛病。聋哑学生家庭住地本来就分散而且较远,已经有了联系的不便,而有些家长一个学期来一次学校也做不到,甚至少数家长简直把学校当成了聋哑孩子的托儿所,这只能贻误教育时机、贻误自己的孩子,使学校和老师们的很多良好愿望和计划付诸东流。

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别于正常孩子,这其中需要家长更多的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孩子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聋哑孩子更是这样。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远远大于学校。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决不能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待这些有听力和言语障碍的聋哑孩子。家长如果撒手把聋哑孩子交给学校不管,这些本来更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聋哑孩子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天长日久会养成不求上进、放任自流的坏毛病。 

  四、国家政策与社会关注

      在我国,特教事业空白太多,诸多的事可做、也要做。空白必须尽快填补。聋哑教育现在提倡“聋者能听,哑者能言”,必须大力开展口语教学。同时,培智教育应提倡体验、生存教育,必须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从多方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探索现代教育信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和建立聋哑教育和培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此外,对残童的心理问题也应进行细致的辅导,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况且,近年来,由于学校资金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多少有些像井底之蛙。而且,随着人性化的主题日益深入人心,这些孩子毕业后的去向,将来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现今社会,他们的出路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条,一是升入大学继续学习,二是掌握一技之长走就业道路。这就要求特校在设有聋儿康复中心、聋教育部门的同时,还应设立培智教育部、职业培训部。

      当然,要发展特殊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和家长,这是一个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有识之士呼吁,希望纠正不良歧视,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将更多的关注给予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将他们的困难和需要纳入社会事务的主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生活环境。愿全社会与所有特教人一同给予他们阳光,让他们与所有的孩子同样享受那蔚蓝的天空。

  1. 、 聋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由于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心理,是聋哑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聋哑学生缺少自信心教育所至。这里包含着两个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欠缺,其次是社会歧视。

    2 、由于聋哑儿童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用语言去与人沟通,所以对有声世界充满着警惕,对正常人的言行缺乏信任,充满着怀疑心理。更有少数不讲道德的人,专门用他人的生理缺陷来恶作剧,致使聋哑学生产生品行障碍。

    3 、正是因为聋哑儿童缺少或没有正常儿童的先期教育和社会接触,所以导致聋哑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和社交障碍,使之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有着极大的恐怖感。更有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而我国农村现行的个人承包体制,使得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家的现任田耕作,缺少协作精神,故此大部分聋哑学生都缺少团队精神。


    五、实践活动收获

1、聋哑儿童艺术教育问题

通过自己的了解,这所聋哑儿童学校于2003年成立至今。已经接收了100多名聋哑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现已有60名小朋友走进小学,开始人生新一段的旅程。在这所面积700平米的学校里,仅仅有11名教师。让我不得不思考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还是很少,这是个极其需要付出耐心和责任感强烈的工作。在和那里的老师交流时得知,这里的孩子基本是听力障碍、全聋或者半聋。然后再学校接受老师的康复训练、或者是通过人造耳蜗以及日常的口语训练助于他们恢复。除了正常的教学识字之外,很多家长要求老师不对孩子进行艺术领域的要求比如绘画,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口语训练。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素质教育。进入20世纪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智力对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情感、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成功往往起着比智力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人的健康的情感,又与长期的艺术熏陶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次在布拉格作物理专题演讲后,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他起立作答:"如果我用小提琴演奏代替言辩,将会更加愉快,更易理解。"于是,他熟练地演奏了一首难度相当高的莫扎特的奏鸣曲,用音乐表示谢意。了解爱因斯坦的人都知道,他酷爱艺术,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他把拉小提琴当做最好的休息,并在琴声中获取灵感。这些孩子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可能听不到说不好。但是我希望能够从绘画、舞蹈等方面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的童年尽量也健全儿童的一样。时代发展到今天,艺术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近十年来,上海中小学都把艺术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海某区的一所小学,以写字为突破口,把书法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们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有益的启示)。

听力障碍的现状:目前全球听力障碍人员约2.78 亿,80%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据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单纯听力残疾2004 万人,其中0~7 岁儿童约100 万人 。我国每年出生新生儿约2000~3000 万,按1~3‰ 计算,至少每年要有2~3 万听力残疾的新生儿出生 ,不包括老年性耳聋患者。

目前国际国内对听障儿童比较重视,今年四月份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大会在北京召开,三十几个国家和国内代表专家,八百余人共同探讨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专家一致认为,因为聋不能接受儿童早期教育,造成了言语发育迟缓,导致聋哑,造成孩子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迟缓,完不成学业,得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使这一人群更加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某些在治疗后能得到满意效果的疾病(如:婴幼儿中耳炎、先天、后天、永久性耳聋),在早期病变时因治疗不及时,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更加重了听力障碍的发展,这是一个全球、全社会问题,需要每一个健康人的支持和帮助。

建议:1. 请求人大、卫生部、残联 等机构对我国聋儿状况进行 立法 ,推动聋儿复聪工程。2. 全国各 省、市、县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 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3. 相关政策:因人工耳蜗在12 -20 万元左右 ,90% 家庭难以承担高额费用,使聋儿得不到及时救治成为聋哑儿。请求残联有关部门建立资助机构,府政补一点,社会捐一点,国家无息贷款一点,保险业介入,亲友帮一点,自己筹一点, 全社会帮助完成聋儿康复工程,回归主流社会,减少家庭及社会的负担。4. 目前人工耳蜗依赖进口,由个人组织引进做售前后服务,赢利是无可非议。但是由国家卫生部、残联制约管理零关税准入制度,给植入者减轻经济负担。北京市从2009 年1 月1 日起开始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我国上海政府有关部门给人工耳蜗植入者6 万元补助金,7 岁以下的儿童配助听器给相应的补助,值得向全国推广,根据各地财政情况实施补助政策。体现我们国家对残疾人的一份关爱,提高健康指数及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中国聋儿教育网

洪峰《浅谈农村聋儿义务教育现状》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
电话0551-65872328    邮编:230088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